



农村食品假冒伪劣现象严重,消费者权益如何保障?
食品安全是民生之本,而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食品体系。我曾多次见证了假冒伪劣食品对农村居民健康和经济利益的严重侵害。农村地区因监管网络稀疏、消费者辨识能力有限、维权渠道不畅等因素,长期成为假冒伪劣食品的“倾销地”。这一问题不仅威胁着数亿农村消费者的健康,也破坏了食品行业的整体信誉。
一、农村假冒伪劣食品问题的深层根源
农村地区面积广、经营点分散,监管力量捉襟见肘。以山西某县为例,全县仅10名执法人员需监管200余户分散的食品经营主体,平均每人覆盖20余户,监管盲区难以避免。部分地区的市场监管部门在人力、财力上的不足,导致常规巡查难以展开,形成“失管”状态。
农村消费者普遍对价格敏感,部分低收入群体倾向选择低价食品,这为伪劣产品提供了市场空间。同时,不法商贩利用“厂家直销”“送货下乡”等名义,以虚假宣传销售劣质食品。
农村消费者普遍缺乏识假辨劣的能力,对标签、保质期等信息关注度低。同时维权机制不健全,部分消费者在权益受损后,因“怕麻烦”“碍于情面”或担心投诉成本高而放弃维权。
二、如何缓解?
1.强化监管执法体系,填补农村监管真空
建立“市-镇-村”三级监管网络,推行食品市场监管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每个行政村有专人负责食品安全巡查。整合市场监管、公安、农业等部门力量,开展跨部门联合执法。对涉及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坚决移送公安机关,落实“处罚到人”制度。
2.创新监管手段,提升执法效能
在农村集贸市场、食品加工点安装监控设备,实现远程监管。针对食用油植物油、酒类、肉制品等高风险食品开展专项抽检,同时加强对对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的监管,筛查网络售假行为。
3.推动经营主体规范化,构建行业自律
强制推行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购销台账等制度,实现食品来源可追溯。对农村食品小作坊实施规范化改造,提供技术指导与资金支持,加强检测监管,加强对进货产品的审查,增加对食品质量把控。
4.加强宣传教育
利用乡村广播、宣传栏、微信群等渠道普及食品安全知识,落实到个人,定期公布伪劣食品案件及危害后果,加强食品危害意识。
三、作为消费者,该如何自我保护?
1.优先选择正规超市、连锁店或政府认证的“食品安全示范店”,避免在流动摊贩或无证店铺购买食品,台账清晰,及时发现便于追溯。
2.购买知名品牌产品,注意查看产品是否具有正规生产信息。谨慎购买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的食品。关注包装完整性、标签信息、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标识、商标与品名、成分表等。
3.养成索要发票或收据的习惯,即使在小商店购物也要索取简单凭证。
4.正确选择维权渠道,保障自身权益。如果发现假冒伪劣产品,第一时间进行举报,对危害大众安全零容忍。